潘向东访谈崔华峰 ■ 主场在东方

2015-07-02 02:02:02    点击:98330


崔华峰简介:

崔华峰空间设计顾问工作室创始人、设计顾问

中国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会员

CIID广州专委会副主任


潘向东简介:

广州市城市组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资格会员

广州设计周专家委员会委员


访谈内容

       崔华峰,号岭南渔人,字禅,中国当代东方文化设计领域领军人物,崔华峰工作室创始人。崔华峰从事一线设计工作27年,作为设计界最早扯起“当代东方”大旗的人,他一直积极推动在设计上“恢复传统精神”。在设计界追求大项目、大投资的浪潮中,崔华峰却沉了下来,开始专心实践当代东方方向研究。

   “我的主场在东方,在中国。”崔华峰笑称自己是个懒人,东方思想观念固存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设计师没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视而不见,而挖空心思勤快地去抄袭国外设计。



东方文化当代走

    潘向东:您一直主张传承传统东方文化,并一直强调东方文化当代化,请问东方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崔华峰:
东方或者西方,是我们从认知脚下的这块土地开始的,文化定是产生在特有的土地上,由于地域不同,自然就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老师全都是研究东方文化的,课程也大多跟东方文化相关。但那时我只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比较感兴趣,并没有刻意地去发现东方文化的优势。来到广州后,我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研究吸纳国外的设计观念方式和理念,时间一长,就发现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应用都属于物质层面的,而设计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充实。
  
刚参加工作时,我比较关注建筑形状和室内形态。随着接触的深入,发现设计的源头来自生活,它决定了最终的设计结果。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就发现以前接触的案例很表象,而东方精神文化却很本质。
  
我认为东方文化的本质,就是东方人对土地、阳光、空气、水以及对生存死亡的态度,如阴阳平衡,五行周而复始运行规律等,都形成了与西方人本质上不同的世界观,用它来指导生活,形成的就是东方文化,就是东方人的世界观。
  
       潘向东:
“当代、东方、印象”作为一种设计指导思想,您是如何解读的?
  崔华峰:
国门刚打开的那会儿,我们并没有多大的辨析能力,总觉得国外的东西很先进,并慢慢形成思维定势。当时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都表现为对物质的追求,比较典型的就是追求“豪华”。全世界的大理石、花岗岩都销往中国,业主和设计师甚至以设计中有没有运用昂贵奇特的石材,来判断作品的好坏。然而,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开始思考,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满足生活的需求和品质呢? 

      宋代雅士文化盛行,曾产生很多优秀的字画、诗歌、音乐、器具和家具,而东方文化同时也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唐代、宋代到明代的变化中,探索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能遵遁这种规律变化?我想偷懒,借势而为,做当代人的生意,为当代人服务。所以,我一直强调东方文化当代化,并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传承东方文化。

      设计师的生命相对于几千年的东方文化过程,很是短暂,因此不如顺命传承,反正吃设计这碗饭都要找到一种指导思想才能开档叫号卖货,就用现成的吧!轻车熟路,挺好的。
  
       潘向东:
请问您如何去表达“当代的东方”这种新观念?
  崔华峰:

我觉得东方文化是优秀的,当然我也不排斥国际上的新材料、新技术。我把传统思想和当代国际上的新技术结合,产生新的价值观、观赏观和生活观,并把这些命名为“当代的东方”。东方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而“当代”是全世界人类智慧造就的技术,用它来支撑我们精神文化的根,我相信会形成一种适合东方人的生活追求。

       价值观、生活观和思想方法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我们享受这些设计成果,就是对精神的认同;材料、技术、加工手段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我们享受这些设计成果,就是对物质的认同。
  
以当代东方为指导思想去吃设计饭,就是一条很简单的公式:当代的物质条件+东方传统的精神=新的优质生活。
  
       潘向东:
您说要用当代的手段、材质、工艺去表现东方文化,放在当代的环境中以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您认为当代人的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在设计中又如何具体去满足他们的生活?
  崔华峰:
我只知道中国人现在生活得很紧张、很繁杂、很有压力、没有安全感。我也很清楚他们需要简单的设计、质朴宁静的空间,千万别太复杂。   

        这里,我提出一点,我尤其反感“新东方”或“新东方主义”的说法。首先,“东方”一直存在,无所谓新旧。东方文化发展到现在,目前的“断层”只是一个插曲,过些时间就会好了的,会比传统文化有生命活力,显得更当代、更优秀。其次,它不是一种主义和主张,而是我们历代祖宗在生活中慢慢沉淀形成的体悟。“姜还是老的辣嘛!”

  但我们不是文物工作者,不能把古代的生活方式照搬过来。今天的设计师有责任推荐优质的生活方式,更有责任吸取当代技术,去将传统文化提升,放在当代的环境,以符合当代人的生活。
  
       潘向东:
听您提过,希望能把中国一类、二类城市的博物馆全部走完,不知道现在您的博物馆之行进展如何?有没有带给您一种新的体验和认识呢?
  崔华峰:
距离目标还差不少,一类城市的博物馆还有很多没去参观。当然,参观了以后,发觉有用不完的“财富”,我甚至还陪过客户去看博物馆,以证明我的设计。
  
参观博物馆,我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器物,发现前人的生活方式。老祖宗的东西都放在博物馆,我们都拥有一份,而我们需要依靠东方的智慧来吸收创作并应用,如果我们做到了,这对东方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种有益的贡献。
  
医生掌控生,设计师掌控存


       潘向东:
您将设计师比喻成医生,两者都是专业为他人解决问题的,但医生掌控着人的生,而设计师掌控着人的存。这“存”字是否可以理解生活神层面的“存在和延续过程”?从业二十多年来,您对于设计师这一词是怎么看的?
  崔华峰:
“设计师”这个称呼我总觉得别扭,可能是因为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那时候读书人不是特别多,所以对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都称为“师”甚至“师爷”,那是个尊称而已。我认为对现在从事设计的人应该称为设计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服务对象都是人,我们做设计的也是人,只是在人与人之间推荐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人的生活不用“师”来推荐。
  
       潘向东:
设计的确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还有人说,生活空间决定着生活习惯,您怎么看?
  崔华峰:
空间能影响人的行为,这是肯定的。比如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即使是习惯随地吐痰的人,在那种环境氛围下,也不敢那样做。在一个满墙都是书的空间,和在一个只有一台电脑的空间里,学习也肯定会不同吧?空间影响着生活习惯,这还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潘向东:
那您理想中的东方人的优质生活是怎样的?
  崔华峰:
东方人优质的生活方式不用我们再去创造,在历史书本里就能找到。宋代文人生活家陈直曾提出:读书、谈心、静卧、晒日、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活动,谓之“人生十乐”。这就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并推荐的品质生活。


       潘向东:
宋代文人雅士的“十乐”,您是如何融入到设计中的?
     崔华峰:
比如,“十乐”之一“读书”。国人以前被电视困住,现在又被电脑或ipad困住,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乐趣。在宋代,读书被认为是一种乐趣,而我也认为读书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生活方式,它性价比高,很有乐趣,可反复思考并能提升人的文化内涵。一旦在空间设计中引入读书的乐趣,设计出来的空间氛围和品味也立马不同了,进而客人对设计的评价也会从简单的“有钱”变成更深一层的“有文化”。他们的生活从此有了“性价比”。
  
又比如,“十乐”之一“谈心”。刚讲到,现在的人生活得很紧张,很繁杂,很有压力,很不安全,在生活中缺乏谈心,而且也缺乏谈心的环境。外国人在壁炉旁放两把椅子就可以谈心,但椅子在中国就变成一个摆设,失去了谈心的作用。在中国,沙发大多是一套套地销售,但国外却是单座单件卖得最好,因为老外们觉得单座沙发更尊重客人,更舒服,更平等,更便于谈心。
  
再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的生活更加需要一种“静”:静坐、静卧、静思。然而,很多设计都缺乏这样的空间氛围,没有给人静的机会。长期如此,生活是有问题的。
  
中国家居空间还缺乏品质,虽然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产品还没进入高品质行列,所以在未来的三十年里,我们要争取的是品质。我认为,优秀设计师不是推荐某一风格的空间,逼着业主去感受那个空间,而是应该推荐一些好的生活方式,高品质的生活器具和艺术文化物件……让业主在所设计的空间氛围中,感受并积极营造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潘向东:
您刚说到,优秀设计师不是推荐某一风格的空间,而是推荐一些好的生活方式,推荐有品质的设计物件。而您主攻的是企业总部空间形象设计,请问您是如何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去推荐一种生活方式?
  崔华峰:
我主攻企业总部品牌文化空间和主题文化艺术酒店形象和策划设计。因为无论东方、西方的品牌企业都需要用文化去包装,有的企业适合用西方文化去包装,有的企业适合用东方文化去包装。无论哪种文化,都是对企业品牌形象的一种提升。办公空间是品牌企业总部空间形象的一部分,但它却是最需要体现生活的。不是有人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吗?我觉得,来自生活的认知都是最深刻的。
  
       潘向东:
您一直都在做当代东方的研究,想要把这种思想和生活方式推荐给大家,但设计与业主密切相关,请问您是如何让业主去了解并接受“当代东方”的?
  崔华峰:
那就“忽悠”他们啊,通过他们自己的感受,来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东方之情。要知道,中国的业主和老板其实都是很聪明的,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只坚持自己亲手摸到的物件。千万别只靠画得很漂亮的“效果图”来忽悠,他们不会买账的。
  
设计师一定要有责任心,你的设计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设计师只有真正进入业主的事业、生活中,才有资格为他做这种那种的设计建议,才能让业主享受生活,否则,只能强迫业主扮演这种那种所谓“风格”的人。
  
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精神和力量去推动,设计师可以推动,但当业主觉醒,知道自己需要这种生活方式时,推动力才更明显。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潘向东:
会不会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太保守、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强调东方传统文化会与现代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中国设计与世界接轨?
  崔华峰:
中国能成为国际化一大员,一定是凭借自身特有的一个文化精神体系,做出的设计作品才有资格在国际平台上亮出来。不管承认不承认,目前中国本身已经国际化。像有人说我们现在不国际化,我们要努力国际化,这是废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怎么会突然就不国际化了呢?怎么突然间又要努力地再去国际化了呢!这个逻辑不对呀。
  
我们只是努力地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东西,东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等当代化,一定要告诉中国的设计师和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文化很优秀,我们要把这些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贡献给人类,但我们不能一拿出来就是汉砖、秦瓦,或者明式古家具等老祖宗的古董,它们不当代化,别人无法去欣赏去理解。
  
所以,我们应该把传统的东西用当代的手法,选择当代的材质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然后把这些具备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内涵的东西、当代化了的东西奉献给人类,那么,世人才能读懂你这些个东西。实际上绝对不是像我们理解的那样,一定要努力国际化,一定要冲到国际这个平台上去,我们现今就已经在国际的平台上了,不是吗?
   
     潘向东:
很多世界建筑师都在研究东方文化,以结合西方建筑体系来设计,做出的作品,甚至比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还深刻,更能表达出东方精神文化和特征。您会不会为当代中国建筑师或设计师感到难过?
  崔华峰:
我没有为中国设计师难过,我感觉他们太累了,尤其是走出国门后,面对种种冲击和诱惑,折腾得很累,需要静下来好好睡觉。我相信人类是没有“风格”意识的,我还相信人类是有“向好”的本能,认同这种文化设计,他就会出钱购买作品。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很高兴看到现在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和重视,在很多国际建筑师或设计师的项目作品里面,都可以感受到东方的精神和文化元素。
  
       潘向东:
那对于国外设计师所做的中国元素的作品,您如何看?
  崔华峰:
为什么老外做中国文化的东西比较容易呢?因为他们的国门一直敞开着,一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在很多国外的学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感触很深,希望发掘积极健康的东方文化去丰富他们的设计,填充他们的生活观。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实际上还是比较表象和肤浅。反过来,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东方精神文化的含量应该是很扎实的,再去把它当代化,那么它就有一个当代化的形象结果。2000年之后,我确定的研究方向就是当代东方,一定要把当代放在东方的前面。我一直鼓励自己:你所做的设计和作品一定要是当代化的,它必须根植于东方的。
  
上次我回到母校清华美院,惊呆了,里面实习的设备非常先进,跟国际很接轨了。问题是在手段上和国际接轨了,你还是不是仍保持着原来优秀传统的精神思想体系?这很重要。我认为,后三十年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能不能得到肯定,实际上是看你的文化思想体系。如果你还是像前三十年一样玩欧式风格、豪华风格,绝对拿不到奖牌的。
  
国际平台上,各种文化都表现得很活跃,中国设计师还需要再加把劲。东方文化的市场很大,值得设计师关注,当然我们的眼光和度量应该更大,不单要把传统的、优秀的生活观让国人享受,更应该出口到全世界。我认为东方文化精神具备这样的价值。古时候我们就成功地出过呀!西方人称之为“东方智慧”,一旦我们领悟到“智慧”两个字,再用“智慧”去做设计,就很了不起了。
  
       潘向东:
如何在坚持新东方文化设计理念的同时,赋予作品应有的商业价值?
       崔华峰:
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用一种瞬间的状态去衡量,只能用时间来衡量。比如设计一个宾馆,三年后就要重新装修,那它的价值就不高了。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应该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时间越长,它的经济价值就越高。很多设计师总认为自己收到了设计费,就是经济价值的最终体现,但业主真正收获的价值是要通过时间来体现的。
  
我希望业主在思考项目的商业价值时,是在想这个空间能维持保值多少年?我在意大利住过一个酒店,老板告诉我这个酒店已经近一百年没有重新装修了,但我们的房价比新房子贵了很多倍。
  
        潘向东:
刚才提到您的母校清华美院,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据了解,您是“文革”后第一批学生,室内设计系的老教授,如潘昌侯、罗无逸、何镇强、张世礼、潘吾华和胡文彦等一大批创立了新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的老前辈都教过你们,您的当代东方的设计思想,是否和所受的教育有关?
  崔华峰:
有的,我们当时接受的是纯粹中国文化的熏陶。当时的老先生很质朴,他们只是把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灌输给我们的教学内容绝对没有现在多,但学生们都“走得出去”,为什么呢?
  
那时候的老师都是“实战派”,比如罗无逸先生上测绘制图的课程,那天就搬来了一把官帽椅放在讲台前面,让大家用学过的制图知识来测绘。等测量完了,他搬走椅子,然后让全班同学按照自己所测量的数据,用木材去做一把同样的椅子。那时候全班同学都傻眼了,一番折腾后,拿出作品,罗老师再搬出原来的椅子,大家都笑了,两者差别太大了。
  
罗老师对明代家具是很崇敬的,这也一直影响着我,他后来从明代家具的历史故事、欣赏角度讲了很多。他用实物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东方人的审美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潘向东:
说明那时候的基础课对您将来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思想和东方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很有影响的。
  崔华峰:
历史永远是历史,把我那个年代的教育方式直接拿到今天,肯定没意义,但对探究什么是支撑长跑的方向,是有意义的。为什么拿长跑打比方?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设计界发展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起点上最先抢跑在前面的未必是最后的冠军,这不同于短跑,短跑比的是冲劲儿,长跑比的是耐力。你不能因为现代教育展开了,就把传统文化给挤掉了。两样都需要的时候,我就觉得需要延长受教育时间,不能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减少我们设计师对基础营养的吸取,基础营养吸取不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后劲(种东西嘛,基肥很重要),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了,培养的学生都是短跑能手,中长跑就没戏了。
  
我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现在的年轻人不易理解,但是我们过来人很容易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如能看透我们前面所走过的路,有所感悟的话,对他也是一种指引,也是有启发的。
  
     潘向东:
所以您积极参加演讲、论坛或交流会,希望以此作为传承东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崔华峰:
我很喜欢设计行业,能分享的我就与大家分享,又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所以我一直鼓励设计师们多参加学术性的探讨和交流,不要闭门造车。
  
       潘向东:
所以您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互相帮助,谁会来帮我们?
     崔华峰:
是的。曾有个生意人说,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在中国流行起来,那一定是一桩了不得的生意。其实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个市场先建立起来,主场在东方,我们还怕啥?“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设计界每个人都想到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但我们没有自己的产品和知识。帮别人推销,永远是被动的生意,如果我们只是考虑自己现在的生意和设计,那太狭隘了。我们是要做“大生意”的,不是吗?

 









  CIID30珠海专委微信公众号